保护民间文艺 传承精神遗产
——学习和文史委员会
(摄影/车保华)民间文艺,是我们的前辈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,是先民们在劳动生活过程中积累的文化和文艺形式,具有鲜活的生命力、鲜明的地方性,也是一个地方文明积淀的“活化石”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“三个文明”建设日益受到重视,而民间文艺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,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挖掘抢救、保护传承。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艺,传承和弘扬民族遗产,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从去年初确立调研课题起,五上社渚、三到泓口、二赴戴埠,到田头采风,到农家采访,到乡间场园观看表演,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。有关情况如下:
一、溧阳民间文艺的现状及问题
溧阳地处“吴尾楚头”。吴风楚韵,在这块千年沃土上,培育了“跳幡神”、“泓口丝弦”、“太平锣鼓”等民间文艺的瑰宝;划龙船、跑马灯、跳狮子、跳五猖、冻煞窠、打莲湘、荡莲心、“三跳”、“卖梨膏糖”、剪纸……等等,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。
(一)社渚“跳幡神”
社渚嵩里跳幡神是我市目前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是古老的傩文化在江南地区的活态遗存。跳幡神在我市有悠久的历史,唐朝溧阳县尉孟郊的《弦歌行》中,就有对傩舞的生动描述。嵩里跳幡神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,它是一种民间祭祀舞蹈,以纳福祛灾、祈求丰收、祝福安康为主要内容,以头戴面具、身穿戏袍、手持道具、且舞且乐为表演形式,以“小马”、“三圣”、“大刀舞”、“幡神舞”为表演程序,以200多人的表演阵容游走于乡间农家,代代传承,延续至今。去年9月14日,跳幡神参加了“江苏省首届中秋民俗文化节”演出,引起极大轰动!中央电视台一套、三套、四套和江苏电视台、南京电视台纷纷予以拍摄采访,《新华日报》两次刊登了演出照片,《中国艺术报》也发了图片。在十支演出队伍中,跳幡神名列首位。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高度赞扬了跳幡神的表演,称它为江苏民间文艺表演的一大亮点!
(二)泓口丝弦
泓口丝弦现为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是江南丝弦器乐的一种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。产生于清朝末年,由泓口村私塾先生王炳荣,根据民歌小调、地方戏曲改编而成,曲调悠扬婉转,以民族乐器琵琶、二胡、笛子、月琴、阮等演奏,加上锣、鼓、钹、铃的伴奏,边走边奏,十分动听!泓口丝弦原有很多曲调,用工尺谱记录,现存原曲十首,根据第六代传人王传家回忆,仅记《楼台》、《春燕》、《昭君》、《花园》等六段。泓口丝弦曾有过辉煌阶段。抗战胜利(1945年),一百多人的演出队伍由粮行聘请进城演出,每样乐器上装饰龙凤,引起了轰动!地方上的庙会、寿宴、喜庆,也常常出现他们的身影。
(三)太平军锣鼓
现为常州市级“非遗”。形成于戴埠镇,是太平军驻扎时(1860年)传授遗留下来的军乐,也是全国太平军唯一的乐曲遗存。太平军锣鼓由大锣、小锣、铙钹、召军号组成,全套乐器有30多件,鼓曲共有六套,分“备马”、“操练”、“出征”、“激战”、“奏捷”、“同庆”等部分,节奏强烈,金鼓齐鸣,热烈欢快,震撼人心!“锣鼓一响,万人空巷”,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。太平军锣鼓曾参加过省内外多次重大演出,中央、上海、江苏等电视台都曾拍摄过专题片,曾入选《中国民间音乐集成》,成为溧阳民间文艺的一朵奇葩!
(四)竹马灯
这在我市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项民间艺术形式,以社渚镇的蒋塘、宜巷和前马等地的较为著名,形为竹制,仿马而扎,神态逼真,栩栩如生。表演主题为“天下太平,五谷丰登”,活跃于农村节日庆典活动。
(五)山歌
以社渚镇宋村的蔡崇富为代表人物,根据祖传的山歌小调为蓝本,口口相传,代代吟唱,有《大红袍》、《十劝歌》、《仪式歌》、《情歌》等内容。韩国民俗专家专程前来采风收集。
我市民间艺术现状,概括成几句话叫“得天独厚、后继乏人、前景堪忧”!
1.得天独厚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民间文化普查中,我市的“三套集成”内容最多、文字最多、收集最多,在常州地区首屈一指,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表彰。
2.后继乏人。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,随着老艺人们年龄增大,随着年轻人打工渐渐兴起,我市的民间文艺出现了断代现象。
像跳幡神,年轻人都出外打工,平时要想演出排练几乎不可能,只有到过年才能凑齐队伍,演出几天而已。而且整理资料、挖掘整合的工作后继乏人。
泓口丝弦更令人担忧,老艺人仅剩王传家等三人,都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,年轻人几乎没有一人愿意接班传承。
太平军锣鼓出现了队伍涣散的局面,老艺人们各自成立队伍,主要为庆典和出殡服务。虽有戴埠小学小锣鼓队成立,但传承的担子压到他们身上,有点沉重。
蔡崇富是山歌传人,他肚子里有一肚子的民间故事和民歌,但86岁高龄的他还要下田干农活,无心传承,也无人可传承。
3.前景堪忧。没有发掘就无从传承,没有传承更无从弘扬。后继乏人是首要问题,保护传承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。
跳幡神要申报国家级“非遗”,但缺乏必要的整合提高,表演形式流于简单粗放,文化底蕴尚需深入挖掘。该项目缺乏一个更大、更宽的展示平台,急需专家的指点、指导。
泓口丝弦在五十年代有过录音,但现在追寻起来十分困难。谁来接过前辈手中的乐器、乐谱?谁来把这动听的江南弦乐奏响?
太平军锣鼓关键是要有一支保持传统特色的专门队伍,各自为政,各敲各的锣,各打各的鼓,到后来只有“曲终人散”的结局。
蔡崇富已是古稀老人,他传唱的山歌、民间故事急需收集、整理,结集成书,抢救保护;他唱的曲调也需录音存档,以免失传。生活的窘迫使他无心传唱,怎样帮助他把宝贵的民间瑰宝传下去?
二、保护我市民间文艺的几点建议
(一)领导重视,落实责任。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我市民间文艺事业保护传承的关键。因此我们建议政府要出台相关的保护计划和政策,具体落实到专项基金、专门机构、专人负责等方面,落实到项目,落实到队伍,落实到个人。
(二)确定项目,积极“申遗”。保护民间文艺,应选准几个项目,借助申报“非遗”,提高民间文艺的知名度,打造地方文化的品牌,使民间文艺成为城市的名片、文化的亮色、民族的瑰宝。在常州市的九个国家级“非遗”中,金坛市一次就申报成功了四个项目:封缸酒、抬阁、董永与七仙女传说、民间刻纸。“封缸酒”应是丹阳的出名,但金坛申报在先。“抬阁”已经失传,但他们从外地请来表演艺人,悉心传教,重振昔日雄风。“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”流传广泛,不少地方都称是董永的故乡,但金坛通过史料挖掘、合理包装后,申报一次成功。“申遗”成功,主要是看谁下手早、申报快、资料全。能成功“申遗”,将对民间文艺项目的保护大有裨益,上级会有专项资金拨款,列入名录后会有专门的抢救保护措施,也会有专家前来指导帮助。金坛、宜兴为申报“非遗”,有专门的领导班子,专人负责,政府给予资金的保障。请专家会诊,请领导预审,请评委过目,工作做得到边到位。
(三)抓好传承,搭建平台。首先对传承人进行身份确认,定点定人,确保效果。颁发传承人资格证书,对传承人予以一定的精神、物质奖励。加紧建设一支年轻的专业队伍,向老艺人学习,接过接力棒,传承民间文艺的精华。聘请省内外专家对我市的民间文艺队伍进行培训,在思想上引导,在艺术上提高,在形式上多样,在表演上规范。搭建展示平台方面,溧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以来,做了大量工作。组织社渚跳幡神参加了省中秋民俗节的活动;对泓口丝弦的传承,配合常州电台音乐台进行了专访,并进行了现场拍摄;收集了“山歌大王”蔡崇富老人的五本歌谣和故事集,准备报准市政协整理出版。目前正和中国艺术院的专家联系,为跳幡神申报国家级“非遗”出谋划策。下一步要进一步发挥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作用,扩大民间文艺的知名度、影响力,为民间文艺队伍搭建展示的平台!
(四)加大投入,整合资源。建议市政府下拨专门资金,加大资金投入,加大扶持力度。可以考虑把我市的民间文艺队伍与旅游事业挂钩,跳幡神、丝弦、太平锣鼓都可在旅游景区找到表演的位置,展示地域文化风采,一方面丰富旅游节目内容,一方面为民间文艺找到一个发扬传承的载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