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政协委员姜亮反映:当前,我市部分老旧小区监控设施年久失修(详见附图一)、管理责任悬空问题突出,公共区域“监控盲区”成为安全隐患温床,居民安全感持续下降,亟待通过系统性治理破解困境。
一、当前老旧小区监控问题的突出表现
(一)设施损坏修复滞后。部分老旧小区现有监控点位因线路老化、摄像头故障无法使用(详见附图二),关键区域无监控覆盖,物业以“资金不足”为由拖延维修。
(二)管理责任链条断裂。多数老旧小区存在“建设移交不彻底、日常管理无人担”现象。街道层面缺乏统一监管机制,居民向社区、城管多部门反映后,常因权责不清陷入推诿。
(三)安全风险持续攀升。监控缺位导致盗窃、纠纷取证难。因无监控录像无法锁定责任人,监控损坏让小区安全感明显下降。
二、问题根源的深层分析
(一)建设运维基础薄弱。老旧小区建设初期多以“满足基本居住”为目标,监控设施选用低成本设备,平均使用短;部分小区未将监控运维纳入长期规划,建设单位移交后未预留维修资金,导致设施老化后无钱修、无人管。
(二)资金保障机制缺失。老旧小区物业费标准普遍偏低(多为0.5-0.8元/㎡),部分居民拖欠物业费,物业营收仅能覆盖基本人力成本,无力承担监控维修费用;财政对老旧小区公共设施运维的专项补贴不足。
(三)监管考核体系缺位。现有考核机制未将老旧小区监控管理纳入街道、物业的核心指标,街道仅在“创文”“综治检查”时临时督促整改,缺乏常态化监管;物业考核中安全管理”权重不足,导致其对监控维修缺乏主动性。
三、对策建议
(一)开展设施专项更新行动。由市住建局牵头,完成全市老旧小区监控设施排查,建立“一小区一清单”;优先对出入口、单元门、车库等关键区域进行修复,更换为高清夜视智能摄像头,对使用超限设施全面升级,争取专项资金。
(二)建立多元资金保障机制。设立老旧小区公共设施运维专项资金,允许物业在业主大会同意后,从物业费中计提部分作为设施维修基金;对按时缴纳物业费的居民给予维修基金补贴,提高缴费率。
(三)健全责任监管体系。明确“街道统筹、社区监督、物业落实”责任链,街道每月开展监控运行抽查,结果纳入物业年度考核;物业需建立制度,维修进度实时在小区公示;将监控完好率纳入街道综治考核,对不达标者约谈问责。
(四)推动智慧化协同管理。将老旧小区监控接入属地派出所防控平台,实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;在小区公示监控点位、维修电话及监督渠道,鼓励居民参与设施维护监督,构建“政府主导、居民参与、科技支撑”的管理新格局。
本期送:市政府 2025年10月23日编发
|